「憂鬱症,是一個會好的病。」
在筆者開始動手整理各種衛教內容時,總會看到各種新聞主角相關於憂鬱症上,但往往會看到大眾對此有明顯的謬誤認知。
因此我們就來談談,憂鬱症是甚麼,也希望能夠以一個事實來鼓勵大家,「憂鬱症,是一個會好的病。」
顧名思義,憂鬱症的核心症狀就是整日心中被憂鬱情緒充滿,進而影響作息,連投注於生活上的心力都因此降低。甚至產生認知扭曲:覺得自己沒用、對外界感到無助、對未來感覺到無望,最後連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能力都受到影響。
在台灣,只要是情緒上的困擾,幾乎都會被他人以「軟弱」、「抗壓性不足」、甚至是「沒出息」等等的負面字眼形容,彷彿只要把這些困擾歸咎於個人,自己就可以從這種不知如何協助的無奈中解脫。但憂鬱症的成因其實很複雜,除了個人心理機轉與壓力的互動外,目前發現許多憂鬱症患者的大腦內分泌與構造相較於未罹患憂鬱症的人,也有明顯的不同。或許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以下這句話「憂鬱症除了表面上的情緒困擾外,有一場發生在大腦內的內分泌風暴正在不停的影響自己」。由此推論,在體質較為特殊的人腦中,就連周遭環境的劇烈變化,甚至是季節的轉變都有可能引發腦部的內分泌失調,進而引發憂鬱症。在此狀況下,個人的表現、作息、與性格,都可能產生很大的變化。
就如同各式各樣的內分泌疾病一樣,憂鬱症也需要尋求醫療的協助。美國目前約有10%-12%的人口正在服用抗憂鬱劑,而台灣在過去十年間,憂鬱、焦慮等疾病的確診人數約增加了一倍。由此可知,憂鬱症不但不是少見或令人感到古怪的心理問題,而是真實的存在你我身邊的健康兇手。可惜因為情緒疾患一直以來都被汙名化的關係,大部分的個案往往昧於他人觀感,而不願求助於醫療,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期,實在非常可惜。
憂鬱症會有那些症狀?
根據目前台灣所使用的診斷準則(DSM-IV-TR),憂鬱症會有下列症狀。若症狀超過五種以上,且超過兩周,則可診斷為重度憂鬱症。
(1) 幾乎每天,且整日充滿憂鬱,且有主觀或客觀的表現。
(2) 明顯地興趣或愉快感消失,活動量減少。
(3) 食慾明顯改變,且造成體重變化。
(4) 幾乎每天失眠或睡眠過多。
(5) 被他人觀察到幾乎整天激躁不安或遲緩呆滯。
(6) 幾乎天天感到疲倦或全身乏力。
(7) 幾乎成天感到無價值或過份、不適當的罪惡感。
(8) 幾乎無法集中注意力,腦子空白感,想不出事情,猶豫不決。
(9) 重覆地有死亡念頭(非僅害怕死亡)、自殺意念、企圖,甚至是強烈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