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在診所服務的身心科醫師,失眠大概是九成以上的個案都會提到的主述之一。距離上次整理失眠相關的衛教文章,已經過去好幾年了,這幾年多有一些新的檢查與治療手段出現;因此郭醫師最近花時間,重新做個整理,希望能讓大家獲得較新的知識,也讓有睡眠困擾的民眾多點方向來處理這個困擾。
一開始,郭醫師先把整篇的重點總結放在下面,提供給想大概了解自己狀況,或是據此作為索引,尋找文章中是否有想進一步了解其內容的民眾。
1. 失眠的定義與範圍:
- 失眠並非根據睡眠時間定義,而是基於患者的睡眠質量和白天功能受損。
- 短期失眠多與壓力相關,長期失眠可能與共病疾病相關。
2. 失眠與其他問題的區分:
- 與睡眠剝奪不同,失眠是指即使有足夠的睡眠機會與時間,患者仍無法入睡或維持睡眠。
- 必須排除由於外部因素(如時區變化或輪班工作)導致的睡眠-覺醒節律問題。
3. 診斷過程:
- 病史最重要性,並根據需要輔以睡眠日誌、多導睡眠監測或活動監測。
4. 患者的主觀感受:
- 失眠患者可能高估其清醒時間,並低估睡眠時長。
- 睡眠焦慮可能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加重失眠。
5. 治療策略:
- 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同時處理失眠和相關共病。
- 針對短期失眠,去除壓力源和不良睡眠行為是重點。
以下是完整的衛教文章,希望能幫助大家,避免落入失眠的困擾中
失眠在形態上,大概會分成三種狀況
- 入睡困難
- 無法順利維持睡眠
- 清晨過早醒來,且無法再入睡
要注意的是,失眠患者即使不缺睡眠機會與時間,也會自覺睡得不夠或品質不佳,而且會影響白天的生活品質與功能。除此之外,失眠需要聚焦的往往不是睡眠小時數是否足夠,因為不同人在不同年齡段需要的睡眠時間不同。因此,是否有自覺可以回復白天精神與活力的睡眠,才是重點。
一般來說,大約有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成年人偶爾經歷失眠,約10%至15%的成年人有慢性睡眠困難,常見於老年人和女性。
常見失眠症狀包括:
- 入睡困難和/或維持睡眠困難
- 睡眠波動,如幾晚睡得不好後再經歷一晚較好的睡眠
- 白天疲勞或嗜睡感,但即便嘗試入睡,也無法回復精神
- 健忘
- 注意力不佳
- 易怒或情緒困擾
- 動力或精力減少
- 更頻繁地出現生活上的各種失誤
- 持續對睡眠問題的擔憂
註: 許多失眠患者同時伴有憂鬱與焦慮感,但往往不一定是憂鬱症或焦慮症。確切的診斷,還是要尋求專科醫師的協助,才能確定。
雖說個案常常表示自己因為睡眠問題而影響到人際關係、工作表現與其他日常功能,但細究其狀況,大多為因為注意力不佳帶來的短期記憶與工作表現不佳。反而在一般認知功能、感知、語言能力、注意力和高等認知功能的測試上,非失眠患者差異不大。
除此之外,睡眠又分成短期與長期(慢性),因為型態與原因多有不同,也因此治療的方向也有很大的差異,所以特別整理於下方,讓大家參考。
短期失眠:
- 持續不到三個月,通常與壓力有關,例如:
- 睡眠環境的改變(溫度、光線、噪音)
- 親人去世、離婚或失業
- 疾病、手術或疼痛的開始
- 興奮劑(如咖啡因)、某些藥物、非法藥物或酒精的使用或戒斷
- 當壓力源解除後,短期失眠通常會改善,但有時可能持續,原因包括:
- 不良應對行為(如白天小睡過長)
- 睡前飲酒以幫助入睡,卻導致夜間醒來和睡眠中斷。
- **長期失眠**:
- 持續超過三個月,每週至少三晚。
- 常見共病:
- 精神與情緒問題(如憂鬱、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環境適應障礙)
- 內科疾病(如呼吸道問題、高血壓、糖尿病)
- 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或其他大腦的疾病)
- 其他睡眠障礙(如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寧腿症候群)
大家看到這邊應該可以了解,針對失眠的診斷,關鍵在於病史的收集,而非太多且非必要的檢查。一般來說,醫師會詢問個案的問題,包含睡眠的形態及其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基礎的內外科病史、自失眠前後開始的生活事件或壓力等等,並可能讓您記錄每日睡眠日誌,詳細記錄睡眠時間和睡眠品質。
除此之外,針對睡眠問題可能的測試包括:
- 多導睡眠監測(PSG):
- 用於懷疑其他睡眠障礙(如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這種檢測往往在各大醫院的睡眠中心,大概都是由胸腔科或耳鼻喉科醫師主持。
- 活動監測(Actigraphy):
- 用於評估睡眠-覺醒節律障礙或估算總睡眠時間。這幾年穿戴裝置的興起,讓大家在家就可以嘗試進行自我檢測。但各家應用程式是否真的準確,往往沒有被認證過,所以建議大家如果使用自己的穿戴裝置做為檢測儀器的話,可以觀察一到兩周。這樣除了每日的觀察結果外,也能觀察到是否有睡眠波動的變化。
- 家庭睡眠呼吸暫停測試(HSAT):
- 評估患者夜間呼吸問題是否與失眠相關,如果睡眠問題與其他因素相關,則評估結果往往僅供排除呼吸道是否影響睡眠,而不一定能釐清大部分原因。